查看原文
其他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31:如何与孩子讨论摘花的问题

张诺诺 张诺诺的缙云风物 2022-06-08

一位家长的提问


前几日,有一位家长问我如何引导孩子们的摘花行为。当时我有点忙,就简要的回答了:“重点不是要不要摘花,而是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要摘花。让孩子学会尊重生命,以及明白如何分情况充分考虑。有了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孩子不会无缘无故或者单纯出于想占有而去摘花。同样的道理,爬树也是这样思考的,不会一刀切。”


我以为我说得挺清楚了:从目标出发,分情况讨论嘛。直接给出答案只是一家之言,给予适当的提问和回答,呈现信息指导,激发对方的自主性,这是教育心理学里的内容之一,也是体验师行前准备培训里的内容。这位家长言谈不俗,于是我简要回答后,想着她想一想也就理解了,也就自顾自忙去了。


送你一朵小花花


过了一会儿回来一看,她给出的理解是:“摘花是觉得花儿美好,爬树是享受爬树的乐趣。当然,摘的花儿是野花。”看起来她的理解与我的回答并没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我的回答并没有成功引发她思考。于是我就她的回答,几个问题追问过去:“觉得花儿美好为什么要摘它?爬树是享受乐趣,考虑过大树的感受吗?野花为什么就不如人工种植的呢?这些问题想明白了,也就有了可以和孩子对话的答案了。要是自己都不相信这些答案,就没办法去感染孩子了。”


这些问题可不是我原创的,是体验师群里大家常常讨论的问题。盖娅有灵魂三问法,连续的发问是引发思考的好方法。但是很遗憾,这位家长感受到的,是我在批评她。关于摘花的话题自然无法进行了。于是我给了她明确的,我关于摘花这个问题的思考及一些参考资料。

具体的思考过程


摘花这个事情就是分情况讨论。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思考,首先,是尊重生命的角度,如果心里对生命是尊重的,没事就不会随便摘花,于是随便摘花的情况就排除了。然后,人也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有学习、探究、生活的需求。比如学习需要解剖花,摘去做教材并不会不尊重生命。生活需要,比如做菜需要用到花,对食物是尊重的,也不会不尊重生命。


这里还可以往下细分,那挖野生植物回家吃,这算尊重生命还是不尊重呢?也要分情况看啊。要是荒年人要饿死了,剥树皮吃那是在救命不缺吃穿的年月,那又可以往下分情况讨论了。


此外,人还是社会的一部分,除了人与人、人与自我,还有人与社会的关系。摘花首先不能侵犯人家的产权吧?还有会不会起到坏的榜样作用?比如游客西湖边摘荷花,这就不合适。可是西湖管理处每年疏花和荷叶,还开莲市卖,是为了让荷花生长更好,同时不浪费摘下来的花,这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呀。


送你一朵捡来的小花花


另外小朋友在自然里玩的时候,会很自然的用自然物表达情感,这也是要根据情况来看,不能一刀切。


……


这些例子的背后,最重要的是目标是什么?而不是单纯的考虑摘不摘,摘了是不是不道德,摘花对或者不对。当我们可以用多个角度去思考的时候,会发现道德的角度只是其中一个角度而已。


                      

这位家长明白了,开心而去。


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方法


我安静下来,也开始思考这场对话。是关于问题的,为什么这样的问题会让人很容易陷入“对不对?要不要?”的对立局面?其实不止这个例子,“爬树”、“建树屋”、这类问题在群里讨论时,也很容易引起站队和道德评判,但是这样的问题,解决方案绝不是对立的,也不止一个答案。


这样的问题,被称为结构不良问题。这是基于问题的复杂多变程度划分出来的,分为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结构良好问题指有固定的方法和答案的问题,比如一道数学题。而结构不良问题是方法与结论都不一的问题,就比如上面那个,如何与孩子讨论摘花问题。


解决结构不良问题,是一种高级学习,可以很好的培养孩子多维度思考的能力。所以在与孩子讨论这样的问题时,对孩子而言,讨论的目标和关键点在于从多个角度促进信息的建构,从而获得不同的理解。对引导者或者家长而言,重点是去启发孩子完成思考的过程。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是,思考完了的总结、评价或者反馈,也要注意不要标准答案化。评价能够有针对性、启发性、教育性,能促进孩子思考为好。


至于道德评价,我个人觉得最好慎用。孩子的道德认知水平到9岁以后才开始慢慢有“社会道德”的概念,而我们的道德教育是开始得非常早的,所以遇到问题就开始站队和道德评价,是一种社会赋予我们的本能。通过灌输孩子是可以记得住“自私”“没公德”“有爱心”之类的词,但不一定能理解。而仅仅只通过道德评判去看待问题,会让人的视角变得狭隘而单一,我觉得这是违背教育的初衷的。


总结


所以总结一下:1、遇到问题时,先分清楚是不是结构不良问题。2、解决结构不良问题,是一种高级学习,可以很好的培养孩子多维度思考的能力。3、解决结构不良问题时,目标和关键点在于从多个角度促进信息的建构,从而获得不同的理解。4、慎用道德评价。


理论依据


知识及其建构:(节选自《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三版)

1、含义:知识是人对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能动反映,通过人与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在教育中,知识不应作为定论教授给学生,而应作为一种看法让学生去理解、分析、鉴别。

2、知识的分类:

①按抽象水平:感性知识、理性知识。

②按客观性:客观知识、主观知识。

③按不同状态和表现形式: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④按所有权:个人知识、公众知识。

⑤按获得方式: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⑥按知识和言语的关系:显性知识、隐形知识。

⑦按复杂性和多变程度:结构良好知识、结构不良知识。


斯皮诺:随机通达教学

1、含义:一种适用于高级学习(解决结构不良问题)的学习模式。

2、重点:通过理解的深化,促进知识的迁移。对学生而言,关键在于从多个角度促进信息的建构,从而获得不同的理解。

3、教学方法:

①设计多个情境。

②同一情境,不同时间,多次进行。

③关注不同的目的。

④关注问题的不同方面。



1


PS1: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文章更新后不再按照推送时间排序,而改成了看人气推送。如果你还是时不时会想念我的文章,不想失联的话,需要你在每一次阅读后点“在看”。谢谢!


PS2:如果不方便点在看,也没关系,我的公众号偏重个人记录和分享,并不在意人气。更何况,人生是一条长河,我们各自在路上走,他日有缘又相逢,也是一件乐事。



阅读更多请点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系列尘世间系列猫咪张念九的专栏在自然里玩系列浮生偷闲系列过日子系列游学记系列




慢 慢 写


微信号

nuonuo_1125


记录真实的人间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